<label id="mati5"></label>
    <dd id="mati5"></dd>
    <tbody id="mati5"></tbody>

    <dd id="mati5"><pre id="mati5"></pre></dd>

  1. 傷寒研讀

    《傷寒論》語譯(一)

    任應秋

    [文章下載]

    【摘要】  

    【關鍵字】  

    中圖分類號:文獻標識碼:文章編號:

    《傷寒論》語譯()

    [編者按] 此文于《新中醫藥》雜志第七卷第一期始連載,計十四講,似未結束,特此說明。

   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(130)

    機體開始抵抗疾病的初期,便叫做“太陽”。太與大同義,作“初”字解(見《禮·文王世子》),《釋名》云:“陽,揚也,氣在外發揚也。”是陽字的本義,便有亢奮的意思。所以機體亢奮,反映出初期抵抗疾病的證候群,便是“太陽病”。仲景臨床最注重辨識每一疾病的病變、脈搏、治療等這不可分割的整個體系,因而在他的著作里,每篇的開端,都以“辨病脈證并治”作題目。疾病在“太陽期”的變化很大,討論的內容當然多,所以把它分做上、中、下三篇來敘述,這是上篇。

    1. 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頂強痛而惡寒。

    【音義】強,其兩切,強上聲。惡,烏故切,去聲,以下惡風、惡寒字均同。

    【句釋】脈浮。脈管充血,輕按即覺察到脈搏的波動,便是浮脈。頭部和項部運動不自然,強直而痛,是為頭項強痛,由于充血刺激中樞神經的反射性感覺。惡寒,一般叫做“作驚寒”,為興奮性沖動,經血管運動神經,傳遞給皮膚血管壁,引起血管腔的狹窄貧血而造成,常為發熱初期的感覺。所以下面第三條說:“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”。

    【串解】柯韻伯說:“太陽主表,故表證表脈,獨太陽得其全,如脈浮為在表,頭項主一身之表,惡寒為病在表,后凡言太陽病者,必據此條脈證。”即是說機體在抗病的初期(太陽),首先喚起循環系統興奮性的沖動(主表),如脈浮,頭項強痛等,無一不由血循環的興奮性(表癥表脈)而來,甚且在發熱的初期(病在表),常常會發生惡寒的感覺。所以陸淵雷說:“惡寒既常與發熱俱,且傷寒以發熱為主證,則知經文惡寒二字,即暗含發熱在內。”

    【語譯】疾病之所以叫做“太陽”,是包括臨床時診察得“浮”性的脈搏,同時主訴有頭痛、項強、惡寒等癥狀而言。

    2. 太陽病,發熱、汗出、惡風,脈緩者名為中風。

    【??薄俊队窈洝?、《千金翼方》“汗出”下有“而”字,“脈緩者”句作“其脈緩”,“為中風”句上沒有“名”字。

    【音義】中,直眾切,讀如仲,以下中風,中寒等字均同。喻嘉言云:“中字與傷字無別。”

    【句釋】發熱,是溫熱調節有障礙,熱產生比熱放散占優勢,所產生的體溫升高。汗出,即是熱升高后,汗腺擴張,不斷地排汗。惡風的道理與惡寒同。脈緩,是脈搏浮緩,即脈搏的寬緩有神,為血管擴張,體溫在持續放散,未至于高度充血的現象。中風,并不是腦溢血,就是一般所謂的傷風。

    【串解】太陽病有“中風”“傷寒”兩大類型,凡太陽病而有發熱,汗出,惡風,脈緩等癥狀的,便叫做“中風”,柯韻伯云:“陽浮故熱自發,陰弱故汗自出,中風惡風,類相感也,風性散漫,脈應其象,故浮而緩,若太陽初受病,便見如此脈癥,即可定其名為中風。”這些癥狀之所以要叫做中風,就是古人見到風是流動的(風性散漫),比附到病人的出汗脈緩,也正如風的流動一般而來。

    【語譯】患“太陽病”,而有發熱、出汗、惡風等癥狀,診察其脈搏,又呈浮緩現象時,這便是“中風”(傷風)的證候。

    3. 太陽病或已發熱,或未發熱,必惡寒,體痛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為傷寒。

    【??薄砍蔁o己本“逆”作。“名為”作“名曰”?!队窈洝?ldquo;脈”字上有“其”字。“俱緊”下無“者”字,“為傷寒”上無“名”字。

    【句釋】體痛,為汗腺閉止,發熱汗不出,末梢神經受到酸刺激的反應。脈陰陽俱緊,柯韻伯云:“陰陽指浮沉而言,不專指尺寸也。”即是說無論用輕重手法診察脈搏,脈管壁都有緊張的現象,仍為淺層血管收縮的結果。傷寒,猶言感寒,既不同于書名“《傷寒論》”代表廣泛熱性病的傷寒,更不是腸熱病的傷寒。

    【串解】柯韻伯云:“發熱之遲速,則其人所稟陽氣之多寡,所傷寒邪之淺深,因可知矣。然雖有已發未發之不齊,而惡寒、體痛、嘔逆之癥,陰陽俱緊之脈先見,即可斷為太陽之傷寒,而非中風矣。中風因見風而兼惡寒,傷寒則無風而更惡寒矣。寒邪外束故體痛,寒邪內侵故嘔逆,寒則令脈緊。”因為有這一系列的寒象癥狀,便可認為是感寒的證。于此可知傷風感寒兩證的分別,只是機體不同的反應癥狀,并不是致病因子的有所懸殊。為什么把這些癥狀叫做傷寒呢?古人以寒屬冬,冬主斂藏,發熱惡寒無汗,皮膚緊縮,好像冬令的寒冷斂藏一樣,所以叫做傷寒,這名稱仍然是對事物的比附得來的。

    【語譯】所患的“太陽病”,姑無論已經發熱,或者還沒有發熱,只要是有惡寒,身體疼痛,甚或嘔吐等癥狀,而脈搏呈現緊張狀態時,這便是“傷寒”(感寒)的主要證候。

    4. 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,脈若靜者,為不傳;頗欲吐,若躁煩,脈數急者,為傳也。

    【??薄?ldquo;躁”,成無己本作“燥”。“躁煩”上,《玉函經》無“若”字。“為傳也”句,作“乃為傳”。

    【音義】頗,略也。若,作或字解。數,所六切,讀如縮,以下脈數,小便數等字均同。

    【句釋】傷寒,這是書名,《傷寒論》的傷寒,是廣義的。受之,猶言受病。脈若靜,即病變較輕,脈搏安靜如常,沒有變動。傳,即傳變,就是病理的變化。頗欲吐,為胃神經受到刺激的反射現象。躁煩,是腦神經受刺激,所呈顯的不安狀態。脈數急,即是脈搏的至數加快了。

    【串解】方有執云:“一日二日三四五六日,猶言第一第二第三四五六之次序也,大要譬如計程,非計日以限病之謂。”柯韻伯云:“太陽主表,故寒邪傷人,即太陽先受,脈靜證亦靜,無嘔逆煩躁可知,正此不傳之謂也。若受寒之日,頗有吐意,嘔逆之機見矣。若見煩躁,陽氣重可知矣,脈數急,陰陽俱緊之互文,傳者,即內經人傷于寒而傳為熱之傳。”因此,傷寒一日,即是傷寒初期,初期即太陽期,所以叫做太陽受之。如這時脈搏安靜,可能病變不會演變嚴重,假設有躁煩欲吐等現象,而脈搏亦加快了,這說明病勢不輕,機體抵抗力也會不斷地加強而演變下去。

    【語譯】傷寒病開始的時候,適當太陽初期,這時如脈搏安靜,是疾病不會演變嚴重的象征,假使有欲吐,躁煩等現象,脈搏至數又加快而數急了,這說明疾病和機體抵抗力都在不斷地演變和發展著。

    5. 傷寒二三日,陽明少陽證不見者,為不傳也。

    【句釋】傷寒,同前條。陽明證,是指以下一八○條,一八六條,一八二條,二一二條,二二四條等的癥狀而言。少陽證主要是指以下九六、二六三、二六六幾條的癥狀。二三日是概括之詞,《醫宗金鑒》之“傷寒二日,陽明受之,三日少陽受之”,最為不通,所以方有執說:“要皆以脈證所見為準,若只蒙龍拘拘,數日以論經,則去道遠矣”。

    【串解】方有執云:“不傳有二: 一則不傳而遂自愈,一則不傳而猶或不解,若陽明少陽雖不見,太陽亦不解,則始終太陽者有之。”這說明病的變化是極不一致的,既不能以日數限制它,也不可能憑空臆測它未來的傳變,所以要是某些“證不見”,才能確定它“為不傳”。因為“見證”才是真憑實據。

    【語譯】患傷寒病已到了兩三天以上,既沒有出現“陽明”癥狀,也沒有出現“少陽”癥狀,一直還是在初期的“太陽”階段停頓著,是這病不會有嚴重演變的象征。

    6. 太陽病,發熱而渴,不惡寒者,為溫病。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風溫。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鼻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失溲;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劇則如驚癇,時;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
    【??薄俊队窈洝?ldquo;惡寒”下無“者”字。從“若發汗已”句起,成無己本析為另條。“名風溫”句。成無己本作“名曰風溫”。“息”字上無“鼻”字?!队窈洝?ldquo;被下者”作“下之”,“被火”下無“者”字,“發黃”下無“色”字。“”作“掣縱發作”,成無己本作“”。“若火熏之”句,《玉函經》作“復以火熏之”。

    【音義】鼾,呵安切,音頇,臥息也,鼻聲為鼾。溲,音搜,小便也。,音掣,同。,音縱,,是小兒驚風病,乍掣乍縱,抽搐不安的狀態。引, 延長也。促,迫也,近也。

    【句釋】灼熱,方有執云:“熱轉加甚也。”脈陰陽俱浮,和第三條“脈陰陽俱緊”句同。體溫升高,肌肉弛緩,脊神經疲乏,便見“身重”;腦神經疲乏,因而“多眠睡”。熱太高了,營養消耗過甚,氧氣不夠,肺呼吸增加,所以“鼻息必鼾”。舌咽神經疲乏,便“語言難出”,也就是患者感覺說話吃力,不想多講話。小便不利,并不是小便不通,而是神經疲乏,不能完全隨意的意思。直視,是由眼運動神經的失常,仍為高熱的刺激所引起。失溲,乃因于誤下,而使膀胱括約肌麻痹,尿道的知覺消失的原故?;?,是古人治病方法之一,如“燒地臥炭”“燒瓦熨背”等類的方法都是。繼續不斷地加以高熱,可能使血細胞破壞,色素溢于膚表,而成為溶血性黃疸,故微發黃色。驚癇,為腦神經癥狀,古時小兒稱驚,大人曰癇,,即抽搐,也就是痙攣。

    【串解】柯韻伯云:“太陽病而渴,是兼少陰矣,然太少兩感者,必惡寒而且煩滿,今不煩滿,則不涉少陰,反不惡寒,則非傷寒,而為溫病矣,溫病內外皆熱,所以別于中風、傷寒之惡寒發熱也。”又說:“發熱者,病為在表,法當汗解,然不惡寒,則非麻黃桂枝所宜矣,風與溫相搏,發汗不如法,風去而熱反熾,灼熱者,兩陽相熏灼,轉屬陽明之兆也。”是溫病的主要癥狀為發熱、口渴、不惡寒,再加上出汗,便叫風溫,與發熱、惡風、出汗,叫做中風,同一意義,仍以風的流動性,比附于出汗的現象的原故,并不是真有“風與溫相搏”。無論溫病和風溫,都為高熱病,所以用輕重手法診察脈搏,都有充血的浮象,由于高熱不斷的刺激,影響于脊神經則身重,影響于腦神經則多眠睡,影響于呼吸道則鼻息必鼾,影響于舌咽神經則語言難出。已經高熱出了很多汗,不能再用奪取水分的下法,以致動眼神經失掉營養而直視,小便不正常而失溲。已經高熱,再不能用高熱的“火法”刺激它,以致有發黃和驚癇等的演變。

    【語譯】患太陽病,發高熱,口渴,并不惡寒,這是溫病的癥狀。如經過發汗,出了汗熱反而升高了,這是風溫壞證。風溫的主要癥狀是: 脈搏浮大,出汗、周身有沉重的感覺,沒有精神,喜歡睡眠,呼吸迫促,鼻腔時作鼾聲,不愛說話。這時在治療上假如錯用了瀉下劑,便會引起小便的不正常,甚至遺尿,兩眼直視;假如錯用了“火法”,輕的可能發現黃疸,嚴重的還會引起驚癇般的腦癥狀發作,時而痙攣抽搐;假如更錯誤地用“熏法”刺激它,即或是偶然用過一次,也會影響機體,延誤病程;萬一是一而再的錯誤治療,就會促使患者發生性命的危險了。

    7. 病有發熱惡寒者,發于陽也;無熱惡寒者,發于陰也;發于陽,七日愈;發于陰,六日愈,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。

    【??薄俊队窈洝?、《千金翼方》,“病”字上均有“夫”字。兩“熱”字下都有“而”字。“無熱”作“不熱”。“陽”“陰”兩字下都有“者”字,成無己本同。

    【句釋】發熱惡寒,多為陽性病,是機體抗力還能抵抗疾病的時期,這叫做“發于陽”;無熱惡寒,多為陰性病,是心臟衰弱,體溫低落的時期,這叫做“發于陰”。“七日愈”“六日愈”,成無己、柯韻伯都附會于“水火”玄說,并非臨床事實,不可強從。

    【串解】成無己云:“陽為熱也,陰為寒也,發熱而惡寒,寒傷陽也,無熱而惡寒,寒傷陰也。”成氏所謂的“寒傷陽”“寒傷陰”,即是受病則一,而個別機體反應的病變不同,有的為陽性反應,有的為陰性反應,并不是真有“寒”在“傷陽”“傷陰”。外臺秘要云:“王叔和曰,夫病發熱而惡寒者,發于陽;無熱而惡寒者,發于陰,發于陽者,可攻其外,發于陰者,宜溫其內,發表以桂枝,溫里宜四逆。”龐安時總病論亦同,并沒有“七日愈,六日愈”等字,是“七日愈,六日愈,陽數七,陰數六”等等說法,可能是后來迷信運氣之流所涂改的。

    【語譯】凡對一般病理變化的觀察,發熱惡寒的,屬于陽性,不發熱惡寒的,屬于陰性。陽性病的愈期,往往在七天左右(?),陰性病的愈期,往往在六天(?)左右,這是因為七數屬陽,六數數陰(?)的原故。

    8. 太陽病,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以行其經盡故也。若欲作再經者,針足陽明,使經不傳,則愈。

    【??薄俊队窈洝?、《千金翼方》,無“以行”兩字,“盡”字并作“竟”。

    【句釋】頭痛,陸淵雷說:“太陽病不傳者,至六七日,頭痛項強,惡寒發熱,皆以漸自退,獨舉頭痛者,省文也。”太陽病,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,說明病變始終羈留在太陽這一時期,沒有惡化,到了一個星期以上,機體抗力戰勝了疾病,便自然好轉。其經,即指太陽經。欲作再經,為病機再作演變的傾向。針足陽明,從龐安時起,一般注家均指足三里經穴,《天星秘訣》云:“傷寒過經不出汗,期門三里先后看”,太陽期病不解,如已發現陽明期的癥狀時,自然可針足三里,如沒有陽明癥狀,便沒有選擇針刺足三里經穴的標準了。

    【串解】柯韻伯云:“曰頭痛者,是未離太陽可知,曰行,則與傳不同,曰其經,是指本經而非他經矣,發于陽者七日愈,是七日乃太陽一經行盡之期,不是六經傳變之日,岐伯曰:七日太陽病衰,頭痛少愈,有明證也,故不曰傳足陽明,而曰欲再作經,是太陽過經不解,復病陽明而為并病也,針足陽明之交,截其傳路,使邪氣不得再入陽明之經。”柯說頗合理,可以解釋迷信傳經的疑惑了。

    【語譯】太陽病的頭痛項強等證,到了一周以上,便逐漸好轉了,這是在病變過程中,抵抗力戰勝了疾病的原故。假如繼續發高熱,而有演變成“陽明經”的癥狀時,可以針刺足三里陽明經穴,協助抗力,阻止病機的演變,而歸于治愈。

    9. 太陽病欲解時,從已至未上。

    【??薄俊队窈洝?、《千金翼方》“至”字作“盡”,沒有“上”字。

    【串解】成無己云:“六經各以三時為解,而太陽從已至未,陽明從申至戌,少陽從寅至辰;至于太陰,從亥至丑,少陰從子至寅,厥陰從丑至卯者,以陽行也速,陰行也緩,陽主于晝,陰主于夜。”但這不是臨床事實,無所征驗,因此,以下各篇的“欲解”條文,都不釋不解。

    10.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,十二日愈。

    【句釋】風家,即指太陽中風病的患者。表,一般指太陽病而言,因太陽病系機體抗力亢盛于肌表,有驅除疾病從外表而出的趨勢,所以稱為表證,以后所有的表證,都含有這個意義。了了,是了然輕快的意思,《巢氏諸病源候論》云:“了者,是瑟然病解,神明了然之狀也”(寒食散發候)。十二日,柯韻伯云:“七日表解后,復過一候,而五藏元氣始充,故十二日精神慧爽而愈。”是十二日系指整個病程,并不是表解后還延遷了十二天。

    【串解】方有執說:“中風之病,外證俱罷,大勢已除,余邪未盡,猶未復初也,十二日,經盡之時也,言至此時,則余邪當悉去,而初當復也,蓋曉人當靜養以待,勿多事反擾之意。”方氏之說極允當,惟十二日,還是不能用機械的看法去解釋它,病人體力好,幾天就可以復元,如體力差,或許十二天以后還是不能復元,決不能一律,十二日,僅是一個概計數字。

    【語譯】患太陽中風病,經過幾天,表證已經解除了,即或還有點感覺不太舒適,也用不著服藥,不過再經過幾天的休養,就會好的。

    11. 病人身大熱,反欲得衣者,熱在皮膚,寒在骨髓也;身大寒,反不欲近衣者,寒在皮膚,熱在骨髓也。

    【??薄砍蔁o己本“得”字下有“近”字。

    【句釋】皮膚,指外表而言,不一定即是指皮膚的組織;骨髓,指內在而言,不一定就指骨骼里的骨髓。即是說,皮膚為表,骨髓為里。所以成無己云:“皮膚言淺,骨髓言里,皮膚言外,骨髓言內。”表熱里寒,為虛性興奮,表寒里熱,是循環障礙,熱結在里面,而體溫不得外達的原故。

    【串解】程應旄云:“寒熱之在皮膚者,屬標屬假!寒熱之在骨髓者,屬本屬真,本真不可得見,而標假易惑,故直從欲不欲斷之,情則無假也,不言表里,言皮膚骨髓者,極其淺深,分言之也。”寒熱,是辨證的關鍵,而寒熱的真假,尤其是辨證的關鍵。三百一十七條云:“少陰清谷,里寒外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,身反不惡寒,其人面色赤,或腹痛,或干吐,或咽痛,或利止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”,就是表熱里寒,真寒假熱,因而要用附子、干姜、炙甘草等組合的強心劑。三百五十條云:“傷寒脈滑而厥,里有熱,白虎湯主之”,就是表寒里熱,真熱假寒,所以要用石膏、知母等等的清熱劑。

    【語譯】病人雖然發著高熱,但他還想多穿幾件衣服,這是表面有熱,里面為寒的真寒假熱證;假如病人雖然相當的畏冷,但他卻穿不住多的衣服,這是表面為寒,里面有熱的真熱假寒證。

    以上十一條辨論太陽病的綱領和認識寒熱證候的概要。

    表一: 《傷寒論》111條簡解。一

    解一、 太陽病綱領性質: 表證。()

    脈癥脈象: 浮。()

    癥狀: 頭痛、項強、惡寒。()

    辨證中風脈象: 浮緩。()

    癥狀: 頭痛、項強、發熱、出汗、

    惡風。()

    傷寒脈象: 浮緊。()

    癥狀: 頭痛、項強、發熱、無汗、惡寒、

    體痛、嘔逆。()

    溫?。?/span> 癥狀: 頭痛、項強、發熱、口渴、

    不惡寒。()

    風溫脈象: 浮。()

    癥狀: 頭痛、項強、發熱、出汗、身重、

    鼻息鼾、難言語。()

    治療四禁: 禁汗、禁下、禁火、

    禁熏。()

    病機不傳變。(四、五)

    傳變。()

    傳變的預測: 少陽病、陽明病等。()

    二、 辨識寒熱的大要1. 陽性?。?/span> 發熱惡寒。()

    2. 陰性?。?/span> 無熱惡寒。()

    3. 表寒里熱: 身大寒、反不欲近衣。()

    4. 表熱里寒: 身大熱、反欲得衣。()注: 括弧里的數目字,即條文的序號,便于查對。

     

    任應秋論傷寒近代名老中醫經驗集

     

     

    友情鏈接

    男人的天堂亚洲av_少妇人妻系列无码专区按摩_欧美久久综合性欧美_中文字幕无码网站

      <label id="mati5"></label>
      <dd id="mati5"></dd>
      <tbody id="mati5"></tbody>

      <dd id="mati5"><pre id="mati5"></pre></dd>